欧易

欧易(OKX)

国内用户最喜爱的合约交易所

火币

火币(HTX )

全球知名的比特币交易所

币安

币安(Binance)

全球用户最多的交易所

【南郑春倌说春】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远去的习俗

2023-05-19 21:05:15 472

摘要:春倌说春,是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农村地区每年冬春时节都会进行的一种民俗活动,其源于春秋,兴于唐,经过二千多年的演变,春倌说春逐渐以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说唱形式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文化现象,也成为了一种较为古老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随着时代的变迁,...

春倌说春,是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农村地区每年冬春时节都会进行的一种民俗活动,其源于春秋,兴于唐,经过二千多年的演变,春倌说春逐渐以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说唱形式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文化现象,也成为了一种较为古老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随着时代的变迁,儿时年节里那独特的乡音, 却逐渐变成了我们对于春节的美好回忆。

(注:文章分为序言、延续的记忆、南郑说春、春倌、说春唱词、行头与程式、细说春帖、说春意义、非遗之路、传承困境、发展之路、笔者后记,共计12个部分。全文约13000字,读完全文约需40分钟)

01 序 言

两千多年前,极具智慧的中国劳动人民总结出了“二十四节气”,这套农时节令是封建王朝时期官府指导农夫耕种的物候依据,在古代通讯不发达的年代,传递农时播种、夏忙秋收便成了官府最为重要的任务,于是,“春倌说春”这一习俗便应运而生,官府依靠“春倌”可以把记载时令的春帖送到千家万户之中,让老百姓根据时令进行耕种,所以,历代官府对“春倌说春”都极为重视,在清朝和民国年间,每年立春这一天,州府县衙都要分别举行隆重的送春仪式,具体做法是在城郊先开春倌会,现场说春表演,烧香祭天,祈祷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再由府官、县官亲自握犁赶牛,犁地三个来回,所以在早期的时候,春倌分布的区域非常广泛,但随着时代的变迁,春倌的活动区域由平原地带逐步向丘陵山区退缩,目前仍在活动的地区主要在陕西的汉中、安康地区和川北、陇东、贵州等部分地区。

02 延续的记忆

在童年的记忆里,老春倌总是一个人背着褡裢,拿着一根棒子,一走到家门口就用洪亮的声音,然后用奇怪的音调唱起我几乎听不懂的唱词,三十多年来,我见过春倌说春的场景不下五次,但唯一听清并记住的一句便是“祝你们大吉大利,恭喜发财呀”之类,对于其它,则完全没有听懂的迹象,就如同上面的视频,如果只听声音不看字幕,我很难听清楚唱词。

每当熟悉的报春歌响起,最先奔过来的是孩子们,他们会好奇地打量着那位手持“春帖”(老家称为春帖子)和“蒙古棒”的春倌,而主人家则慢悠慢悠出来,见到春倌,便赶紧进屋盛上一碗大米,倒在春倌的褡裢里,然后站在那里,春倌唱完祝福词之后,随即给主人家两张“春帖”,春帖一大一小,大的那张是红色,为阴阳历对照帖,一年四季,二十四个节气,何时安苗下种,何为婚丧嫁娶吉日良辰,尽在春帖之上,一目了然,明明白白,小的那张是黄色,为生肖生辰贴,年月岁数,跃然纸上。主人家接过春帖,春倌再说上一句祝福的话,便拿起立于堂屋之外的蒙古棒到下一家开始说春。

◎贵州石阡地区春贴及春贴木雕模板,周小力摄,来源于搜狐号“爽爽的贵阳”《说春“春官”封万明,那个将春天带往天地的人》,作者周小力

于我而言,大概有十多年没有遇到春倌说春的场景了,记忆里对说春最深刻的记忆是在1996年的冬天,那时,我刚刚6岁,那天下着雪,背着褡裢的老春倌到我们家说春时正是吃下午饭的时候,我们正在烘腊肉的火堆旁吃面,父亲赶紧招呼老春倌坐下,给他盛了一碗热气腾腾的面条,但记忆到这里便戛然而止了,之后便毫无印象。2009年高三复读那年的周末,正好又遇见了春倌到我们家说春,那是老春倌的儿子,据他所说,他的父亲现在年事已高,已经不能走街串巷说春了,如今他接过父亲的衣钵,继续在南郑大地上将这个习俗进行传承,关于这两位春倌的故事,后文会具体讲到。

之后的十多年间,尽管再也没见过春倌说春的场景了,但我家每年都会收到“春帖”,最近的便是今年,依然是两张春帖,只不过两张全部变成了红色,至于是哪一年发生的改变,我不得而知。

03 南郑说春

流传于汉中南郑地区的春倌说春习俗,一般是在每年的农历十月至春节期间进行,说春艺人手执木雕春牛,肩背褡裢,内装春帖,走乡串户,每至一家门前,即唱歌报春,歌词多为五言、七言句,见景生情,即兴说唱。内容大多为祝贺吉祥、节气时令的农事、宣扬礼仪廉耻及孝道等。如《说孝道》、《说鲁班》、《说药王》、《说二十四节气》等等。唱后向主家赠春帖,春帖的内容主要有天象历法、黄道吉日、节令气候、十二生肖等,主人多以钱、米相酬。根据资料考证,汉中地区的说春习俗已经延续了两千余年。

在汉中地区,春倌所说唱的调子是悠扬绵长的巴山小调,唱词一般都是吉祥喜庆、欢乐祥和的祝福语,就如同我前文中说的那句唱词,春倌们用独特婉转的曲调将这些祝福语说唱得满堂生春,皆大欢喜,而对于春倌,主人家多多少少都会给一些心意,90年代以前是一碗大米,如今是5块或者10块钱,上不封顶,在我的印象中,春倌有两个不成文的规定,一是只要大门开着,春倌必进,只进堂屋且不穿屋而过,进屋后站在那里就开始唱祝福词,一直唱到主人家出来为止;二是收钱不找零,你若有5块,他便收5块,你若有50,他便收50,且手不沾钱,只进褡裢。当然,随着时代的变迁,近些年,有的春倌也不背褡裢了,还会伸手接钱。

◎春倌说春派发春帖,图片来源于网络

每年的冬末,也就是十月份左右一直到来年正月月底,汉中南郑地区的春倌们便翻巴山,过秦岭,走州过县,走村串户,用说唱的形式,为千家万户送春报喜,传播农时节令,成为了陕南地区一道奇特的民间文化风景。

04 春 倌

“春倌说春”,主角是春倌,“春倌”最早被称为“春官”,是古代服务于国家最高统治者的一种小官吏,根据可考资料记载,“春官”最早为春秋时鲁国王室所设置,主要掌管宗庙祭祀等礼仪。据战国《周礼》记载,当时王室官制设有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六种官职。到战国时,此设置被诸国王室广为引用,已成为一种特定官职,春官亦称“宗伯”,为辅佐天子,掌管宗室典礼之事的官员。到后来,《左传》和《汉书》都有“春官为木正”的表述,春官成为主管农牧业生产的官吏。又据《中国古代史》考证:唐朝武则天时,曾一度改礼部为春倌,旋复旧称。后世亦以春倌为礼部通称。从唐朝至宋、明、清期间,给春倌又增添了新的职权:主管天文历法之官,有“春官正”、“夏官正”等。再到后来,春官的实际职能逐渐变化,唐宋至明清时期,春官逐渐演变成了“主管天文历法”的小吏,其职能已经接近民间的春倌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春倌”本是“春官”在各地民间的派生、演化和流传,再结合本地方言土语、音乐歌谣及乡风民俗,经过漫长岁月的演变,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说唱形式,这便是“春倌说春”。

◎南郑春倌行走在乡间小路送春途中,图片来源于《春倌说春:贺词声声报春来》,汉中日报,何淼,2021年02月05日08版

实际上,关于春倌说春的发展历程,目前并无精确定论,因民间春倌是以师带徒,口授身教,师传徒承或父传子承,故史料和文字记载的东西较少,询问老艺人向上追溯不到几辈人,便再也查不出根底了。但在民间春倌老艺人之中,却流传着一些有关春倌由来的口头传说。据史料记载和民间老艺人毛玉堂、杨昌荣等人讲述:春倌说春“起于隋、兴于唐”。

相传在上古时代,农夫因不知道准确的农时节令,耕田种地十分随意,不是早了就是晚了,常常是收获甚少或有种无收。到了隋唐时期,朝廷掌管天文历法的官员推演出了较为准确的历法节令,离皇城较近的农夫按照新历法耕耘播种,农业获得了大丰收。喜讯传回朝廷,唐王十分高兴。如何让全国的老百姓都知道新的历法节令,按季节耕种,收获更多的粮食呢?唐王想出了让专人报信的方式,走村串户,游说百姓。于是,在一次岁末朝廷盛大的喜庆之日,差王丞相(王怀恩)率手下宫廷艺人,去民间送春报喜,让天下百姓也同庆共乐。王丞相根据唐王旨意,撰写了祝贺吉祥、报喜事由,以及农时历法和宣扬礼教为内容的春词,让宫廷艺人以说唱的方法传给百姓,使其在娱乐中欣然接受。并将天象历法、季节气候印制成帖,取名“春帖”,一并赐给民间百姓,以提醒按时节耕耘播种。奉命来到民间的王丞相等人从此便以说唱形式和赠予春帖为天下百姓送春报喜,所到之处,深受百姓欢迎爱戴。百姓们设坛庆典,焚香点蜡,跪拜接受春帖,如迎皇帝圣旨一般。王丞相一行人见这美差能造福百姓,还比在宫廷逍遥自在,于是都不想再回朝廷了,便串通一气,隐匿民间,收徒传艺。唐王长久不见王丞相回朝,便差宫廷厨官手持泥人,以给民间“送子”为名,查访王丞相踪迹。而深藏于民间的王丞相等人,所传徒弟们因不是朝廷命名的春官,便在“官”字左边加了个“证”旁,此后便有了民间“春倌”说春这个称呼和行当。至今,陕南民间仍把学艺当春倌的人称作“走相路去了(指王丞相所走之路)”!

◎四川省南充市阆中市的春倌说春年俗,王玉贵摄,来源于《【传统年俗知多少4】四川省阆中市:在春节文化之乡领略“巴人”古俗》,中国城市报,2022年01月24日第14版,胡安华

在相对权威的资料记载中,春倌说春来源的最直接原因是皇历的传播。中国从夏朝开始有了天文历法,叫作夏历。唐朝文宗皇帝李昂曾下令历书必须由皇帝钦定,只许官制不准私印,从此历书就叫皇历了。皇历也就是春历,过去,对农民的四时耕种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作用。春官在古代是官名,唐光宗时曾改礼部为春官,改礼部尚书为春官尚书。明太祖曾立春夏秋冬官,谓之四辅。为了让更多的农夫知道新一年的节令,每年立冬后,朝庭就将节令印刷成节气表,隆重举行祭祀活动之后,将节气表传送给各州、府、县。县里举行拜春仪式后,又把节气表作为春帖子,分发给各路春官,让他们走乡串户,用说春的形式分发到农民手中。从这些脉络上可以大体分辨出:王室的春官起源于春秋时代;民间的春倌说春兴于唐代以后。

春倌说春所表现的内容特征均有报“吉祥”、送“祝贺”、示“天象历法”等主要功能、效用。与古代王室中的“春官宗伯”同出一辙,极其相似。战国时的春官掌典礼,是祝王室“吉祥”而行“大贺”;民间春倌说春报喜,是祝百姓“吉祥”而行“小贺”也。唐代后的春官掌管天文历法,而民间春倌却以说春词、送春帖的形式将其传给百姓,究其功效,都是向人们传递历法节令信息的。由此可以说:民间春倌是对唐代以前王室春官的仿效,是从春官演化而来的。区别他们的主要不同之处有两点:其一是地位不同,一个是官一个是倌;其二是服务的对象不同,一个服务于王室宫廷,一个服务于平民百姓。

05 说春唱词

作为一种民间说唱艺术,“春倌说春”一般为单人表演,在冬春季节由春倌走村串户说唱,有时进入街道或住户密集的村庄时,采取双人对唱、接唱和联唱,演唱效果更好。每演完一户,春倌送给主家春帖,户主会给春倌“封礼”,给粮食或钱。这种表演不受场地限制不用乐谱,有说有唱,说唱兼备。唱词内容十分广泛,唱本师传徒承,时常即景编词,遇啥人说啥话,“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语言风趣诙谐,演唱合辙押韵。演唱内容紧跟时代,唱词随时随景更换,因此,往往是脑子灵、反应快、有文化、言辩能力强的人,才能成为一个好春倌。

春倌说春的唱词内容非常广泛,唱段之多浩如烟海,因历经千年传承、修改、加工、新编,唱词的时代特色非常明显,有的十分高雅,出自文人墨客之手;有的非常通俗、风趣,是民间文艺的活化石。

说春唱词

说春唱词大致可分为以下九种类型:   农时节令类:如《二十四节气》《十二月生产》《说采茶》;   吉祥喜庆类:如《上梁大吉》等;   婚丧嫁娶类:如《嫁女》《十月怀胎》等;   历史典故类:如《抗金英雄岳飞》《梁山一百单八将》《桃园三结义》等;   七十二行类:如《说药王》《说鲁班》《说铁匠》等;   祝福祝寿类:如《八仙庆寿》《说花甲》等;   劝人行善类:如《说二十四孝》《说尊老爱幼》《劝夫妻莫打架》等;   时政宣传类:如《自由婚姻好》《包产到户好》《计划生育好》等;   揭露丑恶类:如《说赌博》《说四大家族》等。

传统唱词一般都比较高雅,艺术色彩较浓。如跲门歌:“一进门来喜气生,神仙送宝马驮金,此处本是兴隆地,天赐摇钱树一根……”春倌师傅多有手抄本,代代传承,因时代变迁和破除四旧,存世唱本已十分稀少,但老春倌凭记忆还能吟唱。说唱七十二行的唱段非常多,对铁匠、木匠、泥匠、染匠、剃头匠、医生、教师、打猎的、撑船的、经商的、做官的、僧家道士、神汉、巫婆等各行各业,都有专门的,固定的唱词。目前,春倌能吟诵的唱词存有1000余首。有的春倌还能因时、因地和周围环境气氛即兴编词演唱,但事实上,绝大部分春官并不会现场编词,作为一门传统手艺,他们往往将祖辈们流传下来的春官曲调,或背诵或演唱出来就行了。

春倌说春属吟诵性唱腔。其音乐特点是字多腔少,一般无拖腔,节奏规整,旋律性不强,多为上下句结构。音调几乎是语言稍加升华,四声稍加夸张。这种说与唱的结合,常表现为半说半唱,成为说唱音乐中独具风格的唱腔。“民歌唱情,戏曲唱戏,说唱咏事”,这是以其各自突出的音乐特征来讲的。当然民歌也有叙事性的,说唱也有抒情性的,戏曲更是几者兼备,但从主要特征来看,三者有所区别。春词的曲调结构,大部分是以我国传统的五声调式为基础,徵调为常见调式。个别艺人也会偶尔在五声调式上加入“清角”、“变宫”的七声羽调式,但一般较少用。

陕南地区的春倌说春主要以汉中地方方言演唱,咬字吐音以巴山地区方言语音为标准音。从地域语言特点上看,南郑地处汉江上游,虽隶属陕西,但与川北毗邻,语言十分接近四川方言,属西南官话语系,因此说唱春词的音调和形式与关中道情、陕北说书有极大的差异;而同川北地方小戏的韵白十分接近,有异曲同工之感。偶一听,与陕南民间社火“跑旱船”中艄公大段唱腔(花鼓子)中的数板型腔韵近似,字多腔少,腔随字音,所不同的是唱词较诙谐押韵。

06 行头与程式

春官走乡串户“说春”除了有一张活泛的嘴、灵光的大脑外, 还需准备一套较为固定的行头。在绝大多数地方,春官的行头十分简单,只有春牛、春帖、褡裢(又称“二九”)、蒙古棒(又称“十三把”、孝春棒、戳丧棒)等。

春 牛

春牛为木制,漆黑,牛背骑一仕女,春牛高175毫米,牛头至牛尾长155毫米,牛蹄踩于木板之上,木板长120毫米,宽85毫米,厚12毫米。

关于春牛的传说,有两个说法,一说春牛为杨广变的,骑在牛背的仕女是杨广妹妹杨丑丑。相传隋炀帝杨广荒淫无道,朝政荒废,有人要处死杨广。农历9月13日,民间用篾编纸糊牛祭祀苍天,用以辨别来年天道气候变化征兆。这天,杨广趁此机会藏于纸糊牛中打算逃跑,却被识破,众人便用乱棒打死。其妹杨丑丑也痛恨杨广,骑在黑牛背上一边大骂杨广一边用鞭打牛。因此,农历9月13日定为春倌节,春倌送春要手持春牛。民间有“春倌的牛——麻缠”之说,是因为千百年来,人们把说春神化了,农民认为来年的节令为何能提前准确的印在春帖上,照此节令种庄稼无差错,这很神秘,难以解释。当时,小孩出麻疹、水痘、天花很普遍,也很可怕,民间传说春倌到家用麻缠在春牛身上,春倌走后,就会带走麻疹、水痘、天花等疾病,小儿平安。

另一说春牛是太上老君的坐骑,春倌是老君跟前的待牛郎。在太古时,人间还不明季节,不知道什么时候耕耘和播种,老君每年在春天将来时,要派侍牛郎带上牛下凡,催促人们春播,并让春牛给人们示范耕种技艺。老君怕春牛不听使唤,就请玉皇封侍牛郎为管春牛和掌握春耕季节的官——春倌。老君又顺手扯了一缕黄云绕在春牛身上,让其驯服。而今春牛身上要缠黄麻丝的原因,就是由此而来,其寓意是:“春牛报春,催人耕耘;春播秋收,不误良辰”。

蒙古棒

蒙古棒又称戳丧棒,在甘肃陇南地区又称为“十三把”、孝春棒,该棒用周身长满疙瘩、奇形怪状的树木制成,漆黑,此棒一可探路,二可打狗防身。春倌不能将此棒带进主家室内,只可立在堂门外边。据说春倌走后主人家的邪气、晦气就会随棒带走,主人家就会万事大吉。

褡 裢

褡裢又叫“二九”,多用白色或蓝色土布制成,形似口袋,中间开缝,开缝处搭于肩上。是春倌用来装粮食和其它物品的。此外,春倌说春还有许多行话、禁忌、暗语,往往带有神秘色彩,现在很多已弃之不用了。

春 帖

春帖便是印有阴阳历,生肖的纸张,以前分红、黄(或者黄色,红色)两种,一大一小,大的那张是红色,为阴阳历对照帖,从正月初一到腊月三十都有记载,哪天是黄道吉日,哪天是百事禁忌,十分清楚。还有预示一年物候特征、收成好坏的提示,也印在上面,如几日得芯(稻麦扬花授粉时间的长短),几人共饼,几牛耕田,几屠共猪,几龙治水等,小的那张是黄色,为生肖生辰贴,年月岁数,跃然纸上。旧时,春帖由艺人自己刻木版印制,如今,大多已由政府出资用现代技术统一印刷了。

至于说春程式,其实我在前文中以大致提到一些,南郑县文化馆中记载,春倌说春时,肩背褡裢,一手执春牛,一手拿蒙古棒,每到一户,先将蒙古棒立于堂门外侧,不能乱放更不能倒;说春人一般一进堂门就开始说唱,唱词多是祝福、吉祥、喜庆用语,这是开场词,之后唱词转向主题,主题因人因事而异,如说各行各业,说婚丧嫁娶,逢啥场面说啥话,使听者皆大欢喜,最后是告别、道谢唱词,并向户主发送春帖。此时,主人封礼答谢,主人用升子(旧时的一种衡器)或斗(大户人家用斗,一般人家用升)盛上粮食(也有拿出5毛或1元钱的),送给春倌,春倌则将粮米装进褡裢之中。有的按习俗拿出一些麻丝缠在春牛身上,以示让春牛带走小儿麻疹、天花、水痘等病灾。春倌走时,顺手拿走门外立的蒙古棒,以示带走主人家的晦气、厄运,让主家平安。春倌到任何一家,堂门可进,但绝不能走过堂屋脊檩或进入内室,否则,主人要找春倌的麻烦,且不给春倌封礼。

07 细说春帖

在前文已经说到,春倌说春时,除了说祝福的唱词外,最主要的是给农户送上两张春帖,春帖分红、黄两种,一大一小,大的那张是红色,为阴阳历对照帖,从正月初一到腊月三十都有记载,哪天是黄道吉日,哪天是百事禁忌,十分清楚。还有预示一年物候特征、收成好坏的提示,也印在上面,如几日得芯(稻麦扬花授粉时间的长短),几人共饼,几牛耕田,几屠共猪,几龙治水等,小的那张是黄色,为生肖生辰贴,年月岁数,跃然纸上。旧时,春帖由艺人自己刻木版印制,如今,大多已由政府出资用现代技术印刷了。下面我就用2022年的春帖为例,简单给大家讲解一下上面的内容。

春 贴

一、阴阳对照历

阴阳历印刷有十二个月的阳历,阴历对照,24节气的具体时间,婚丧嫁娶、破土动工的良辰吉日等内容,底部印有《地母经》等内容。

◎春帖阴阳对照历,摄于2022年1月

◎春帖阴阳对照历(局部),摄于2021年12月

凡三百五十五日:指的是按照阴历,也就是说按照农历算法,2022年全年共355天。

大利东西:为风水学中的择吉法,感兴趣的可以自己查阅,本文不传播风水学,故不赘述。

太岁姓贺名谔:太岁星君贺谔大将军,是中国民间奉祀的神灵,属于六十甲子神之一。六十甲子神是道教神明的尊称,又称太岁星君。太岁就是天上的木星,因为木星每十二个月运行一次,所以古人称木星为岁星或太岁;太岁又称太岁星君,它既是星辰,也是中国民间奉祀的神灵。

贺谔,名贺贲,为壬寅太岁,元朝时降生于鄂县(今湖南炎陵)。贺谔颇有才能,有谋略,善于攻战。关中地区大战以后,积尸满野。贺谔挖掘大坑,善葬了将士的遗骸。后来帮助元世祖忽必烈总管京兆诸军奥鲁。贺谔在毁坏的墙壁里,曾经发现了无主的白金七千两。当时,元世祖以皇太弟受诏征云南,因缺乏军费,驻六盘山。贺谔拿出白金五千两资助昭征云南的远征军。仙逝后,被追封雍国公,谥号贞献。

《地母经》:即《黄帝地母经》,是以六十甲子的循环为排列,一诗一卜,用作预测该年农业生产情况的经书。每本黄历通书,基本都载有“春牛图”和《地母经》及解释。《地母经中》壬寅年:

诗曰

太岁壬寅年,高低尽得丰。春夏承甘润,秋冬处处通。蚕桑熟吴地,谷麦益江东。桑叶不堪贵,蚕丝却半丰。更看三秋里,禾稻穗重重。人民虽富乐,六畜尽遭

卜曰

虎首值岁头,在处好田苗。桑柘叶下贵,蚕娘免忧愁。禾稻多成实,耕夫不用忧。

二人共丙,三屠共猪,五牛耕田,七日得辛,八龙治水

这几句话是对一年收成的预测,至于数字的来历,便是从大年初一开始,看甲子记日法的日子。

第几日出现“辰”,就是几龙治水。五六条龙比较正常;龙太少,互不监督,随心吐水,导致涝;龙太多,互相推诿,都不吐水,导致干旱。

第几日出现“丑”,就是几牛耕田。牛少些,比较好,说明地比较松,轻松就把地耕好了。牛多了,说明地比较硬,收成就不好。

第几日出现“辛”,就是几日得辛。辛代表金。第一日就得到钱,活太多,人太累;第十日才得到钱,说明活少,人不累。

第几日出现“丙”,就是几人分饼。分饼的人少,每个人得到的粮食就多;分饼的人多,每个人得到的粮食就少。

此外,还有几马驮谷的说法,具体解释为 午为马,驮谷的马越多,谷子越丰收;驮谷的马越少,谷子越歉收。

民间有句谚语叫:天龙治水望丰年,神牛下界好耕田; 人少饼多吃喝厚,得辛金重有余钱。

二、生肖历

春贴的第二种为属相生肖历,以前为黄色,不知道从那一年起,改为了红色,如今的生肖历上,由三部分构成,最上边是二十四节气,中间是印有十二生肖的简笔图画,以及对应年份出生人的年龄,年龄为虚岁(比实际年龄大一岁),比如2022年正月出生属虎,就记为1岁,实际上到第二年才1岁,最下边和阴阳对照历一样,印有《地母经》等内容。

◎春帖生肖历,摄于2022年1月

08 传统与变革

在几千年的农耕社会里,农业关乎国计民生,“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足见农业的重要性。在旧中国,科技落后,传播媒体手段十分有限,而农时节令年年变化,农民春种秋收必须要有时令指导,因此春倌在一年之初散发春贴之必要性显而易见,官府倡导,民间需求势所必然。

春倌唱词包罗万象,内涵丰富,千变万化,时代性和适用性很强。从唱词内容看带有明显的时代特色,“远望财门九重开,步步登高走进来,凤在青山龙在海,你家有个栋梁才……”这一唱段有明显的封建时代特色,适应了那个时代升官发财的思想。有的唱段里忠君、孝道、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礼义廉耻的内容很多,适应了旧中国统治者的需要,也为国泰民安做出了贡献。新中国成立后,春词有了很大改变,封建说教越来越少,更多的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如:共产党好、说土改、自由婚姻好、计划生育好、包产到户好等等。春倌紧跟时代的变化,按照政策需要,开展时政宣传,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重视与支持。春倌的宣传方式简单,覆盖面很大,特别是深山老林,政策法令很难传播的地方,春倌却不辞劳苦,上门宣传,既送春帖又送政策到家。这种宣传方法成本最低,见效最快,宣传面也很大,是其它宣传方法不可取代的。

同时,春词中用历史典故、民间故事、现时生活、典型事例的唱段演唱,生动形象,风趣幽默。使群众在娱乐中受到了教育。如:酒色财气、酒误、做人难、二十四孝、劝夫妻莫打架……。这些唱段有的虽有封建、迷信成份,但纵观所有说春唱词,其内容都是教人为善不作恶,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有的唱词对社会上好逸恶劳、吃喝嫖赌、贪污腐化、刁抢骗偷现象作了无情揭露与鞭笞,对净化、稳定和构建和谐社会起了一定作用。

此外,春节期间,春倌到农户说吉祥话、唱新春调、送祝福词、给节令表,所到之处其乐融融,使传统节日喜气更浓。千百年来,这种民间说唱艺术在广大民众中有重大影响,其作用是戏曲、歌舞等艺术无法替代的。长期以来,在经济文化手段落后的年代里,春倌为民间带来了欢乐、带来了娱悦。特别是在婚、丧、嫁、娶、乔迁、开业、生日、满月等民间活动现场表演助兴,受到了群众欢迎。尽管电视、电影、书刊很先进,但也很难随着千变万化的场面临场发挥,而春倌说唱正好符合了这种需求。对文化匮乏的贫困山区来说,仍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09 非遗之路

作为一种延续了上千年的民间习俗,春倌说春深入人心,在飞速发达的社会中,这种习俗已经逐渐消失,且逐步陷入了灭绝的境地,为保护这种古老的文化艺术,几大传统说春习俗聚集地均做了大量的努力,说春这项传统习俗陆续被列入非遗名单。

01 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陕西省第一批)

2008年,由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县(现为南郑区)申报,“春倌说春”被列入陕西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入选类别为戏曲。在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工作中,汉中市南郑县(今南郑区)文化馆组织专人对春倌说春的历史渊源、传承谱系、说春唱词、曲调、语言特色,器具及说春程式进行了深人细致的调查,采集了较为完备的资料,并针对春倌队伍的现状制订了切实可行的保护计划和措施。

02 四川省巴中市南江县(四川省第二批)

2009年,由四川省巴中市南江县文化馆申报,“说春”被列为四川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入选类别为民俗类。

03 甘肃省平凉市(甘肃省第三批)

2011年4月,由甘肃省平凉市申报,“春官说诗”被列为甘肃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入选类别为民间文学类。

04 贵州省石阡县(国家级第三批)

2011年6月,由贵州省石阡县申报,石阡侗族“说春”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第三批),入选类别为民俗类(拓展项目)。

05 贵州省石阡县(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6年11月,石阡“说春”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文化遗产扩展名录(贵州省第一个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二十四节气”拓展名录)。

06 四川省南充市阆中市(四川省第五批)

2018年12月25日,由四川省阆中市非遗协会申报的“阆中春节习俗”被列入第五批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春倌说春”是“阆中春节习俗”这一非遗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

10 传承困境

陕南民间的春倌艺人数南郑县(现为南郑区)最多,流传最广泛、久远,在古代,说春不仅仅是一门手艺,也是一种谋生的手段,所以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南郑民间的春倌艺人依然十分活跃,在他们说唱的春词和编印的春帖中也增添了宣传党的时政方针和国家政策法规等方面的内容。尤其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南郑民间春倌说春曾一度兴盛起来,他们在春词和春帖中赋予了许多新的内容:如宣传农村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宣传婚姻法、宣传计划生育、宣传勤劳致富和科学种田等等。

据《南郑县志》记载,从1979年起,县文化馆每年都召开春倌会议,审阅所编唱词,提高春帖排印质量。1983年,南郑县文化馆就成立了说春宣传管理委员会,落实专人对春倌队伍进行组织管理。

1986年,根据春倌队伍中新集人员较多的情况,按照就近、方便的原则,将春倌队伍交由新集镇文化站管理,并任命站长蒋启中为说春宣传管理委员会会长,具体负责管理工作。每年农历九月十三日(春倌节)召开春倌年会,统一颁发由管委会审核印制的春帖,确保内容健康。同时请老春倌现场表演说春艺术,进行示范,培训说春新人,同时对说春人员造册登记,建立艺术档案,组织力量收集整理说春唱词等有关资料,成立保护组织机构,制定保护方案,将南郑春倌说春正式纳入保护规划。

春倌多为祖传,授徒学艺者兼而有之。皆为农业之家,以务农为本。在下面这份传承族谱中,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叫刘培喜的老艺人,不是因为他说过春,而是因为小时候,春帖上印的人名字就有刘培喜,而他,出生于1919年,在我出生的时候,他已经70余岁了,而今应该早已去世。而在我们老家青树镇说春的是唐兴云、唐玉宝父子。

出生于1958年的唐玉宝是唐家第三代传人,他的父亲唐兴荣,出生于1935年10月10日,于2014年8月去世,小学学历,是南郑县(今汉中市南郑区)青树镇潘家沟村7组农民。

1948年,13岁的唐兴荣便跟随父亲唐兆才学习说春艺术,经过4年的认真学习,传承了爷爷说春的基本技能,基本功扎实,说唱水平也较高,唐兴荣从事说春60余年,走遍了陕南、川北10多个县,虽文化不高但记忆力特别好,掌握大量传统唱词和现代唱词,开口就来,唱腔悦耳,是出色的说唱艺人,深受群众欢迎。上世纪70年代后期恢复说春宣传后,唐兴荣又将技艺传给4个儿子唐玉宝、唐玉福、唐玉贵、唐玉春及邻村的杜玉明等10余人。目前,徒弟们都能独立行艺。每年正月,分别出门走村串户,进行说春宣传。

1992年,唐兴荣作为主要表演人员被汉中电视台录制成电视专题片《春倌说春》,先后在中央电视台、陕西电视台、汉中电视台播放,专题片先后获中央电视台三等奖,西北五省电视专题片二等奖。  

唐玉宝至今记得父亲经常和他们讲起春倌说春的一些故事,只有在这个时候他才能看到父亲充满了喜悦和自豪的目光,有时候一讲就是三四个小时。父亲最引以为豪的事情就是他能将这一传统技艺继承下来。父亲不止一次地教导他们:春倌说春是民间说唱艺术。在冬春季节由春倌走村串户说唱,春倌每到一户,要先将蒙古棒立于堂门外侧,不能乱放更不能倒;说春人一般一进堂屋门就开始说唱,唱词多是祝福、吉祥、喜庆用语,这是开场词,之后唱词转向主题,主题因人因事而异,如说各行各业,说婚丧嫁娶,逢啥场面说啥话,使听者皆大欢喜,最后是告别、道谢唱词,并向户主发送春帖。春倌走时,顺手拿走门外立的蒙古棒,以示带走主人家的晦气、厄运,让主家平安。春倌到任何一家,堂屋门可进,但绝不能走过堂屋脊檩或进入内室,否则,主人要找春倌的麻烦,且不给春倌封礼。 

在唐玉宝的记忆中,父亲生前最放心不下的便是春倌说春是否能持续传承下去。现如今,唐玉宝除了冬春季节走村串户说春外,也开始带徒弟了。他也开始像父辈们一样将这些说春技艺传授于徒弟们,希望他们能将这门传统习俗延续下去。

在很多老春倌的记忆中,在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想在南郑地区做一名春倌绝非易事,需经本人书面申请,经村委会、乡政府同意盖章,再由县文化馆审批后发给《宣传证》,方可按划分地域说春。当时全县发给《宣传证》的民间春倌艺人有62名,每年入户说春达13万户之多。

然而,随着高科技成果的突飞猛进,交通道路的四通八达,以及广播、电视、报纸等多种媒体的普及,使得民间春倌说春受到巨大冲击,古老的民间说唱艺术,再难成为春倌谋求生计之路,呈逐步衰退趋势。部分老春倌多已作古,年轻的徒弟们也看不上收入微薄的行业。于是大多都放弃此行,另谋他业去了。

随着时代的变迁,春倌能不能上门,完全是一种运气。资料显示,如今南郑区年龄最大的春倌已经年近90,最年轻的也50多岁了,和许多民间艺术一样,说春这一民俗艺术也正面临着断代和失传的困境。“80岁的人教60岁的人,60岁的人教50岁的人,50岁以下根本没人学,注定将来要失传的。”南郑区文化馆馆长王庆和在一次采访中说道。

◎贵州省石阡说春省级非遗传承人封万明,来自于腾讯网《中国人的一天》

尽管被列入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但贵州石阡的春倌说春习俗同样与汉中地区一样面临着同样的尴尬境地,贵州石阡地区的说春人数虽有百余人,但也免不了走入“渐行渐远渐无书”的境地。即便是“石阡说春”的核心地花桥镇,也免不了春官传承断层的危机。春官们坦言,如今队伍大都步入老弱之列,而青年一代,则大都愿意外出打拼,祖辈的“传统”因不再适应现代的生活而被选择遗忘。

11 新 生

当生活的需要发生转移、城市化进程愈来愈快、节气时令指导功能逐渐减弱,仿佛只有村中的草木,因变换的节气而留下印迹。身处乡土文明断裂重构的当下,曾经的经验是否还有意义?当外部不再有直接的刺激或奖励,民俗文化还能以怎样的形式存续?我们该如何向人民解码并普及这份传统意蕴?这是一个很深沉而又不得不面对的艰难话题。

如今,汉中南郑区现有春倌仅剩下30余人,年纪最大的已经90多岁,最小的也年近60岁。但这些传承人们依然信心十足,除了区文化馆每年为了鼓励传承发放非遗传习补助金外,老春倌们也在不断改编唱词、创新表演形式,将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党的好政策等融入到说春唱词中,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到说春的队伍中。

在贵州石阡,通过广泛发动群众,动员民间力量参与非遗的传承保护。举行‘说春’大赛、‘说春’文化进校园、对外展演宣传等等,都极大地提升了群众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也让年轻人们知道了这项传统技艺。

而四川省阆中市老观镇的老春倌赵承忠更是将“春倌说春”这一传统文化带向了世界,2018年除夕,赵承忠在阆中古城侯家大院为来自各地的游客“说春”,展示阆中这一特殊的习俗。当晚,中央电视台关于春节的特别节目直播连线阆中,向全球观众展示了这一精彩绝伦的“说春”艺术。“春倌说春”走向了世界。

万千非遗根生民间,其保护传承之道亦在乡野。对这些留存于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传承、保护、发展的旨归不在“重现”,而在“新生”,传承了几千年的春倌说春习俗,希望乘着新时代的好政策而继续传承下去,一代又一代。

正文完

12 笔者后记

2021年12月的一天,我回到家中,桌子上的两张红春帖被母亲放的整整齐齐,在记忆中,一红一黄的两张春帖早就已经在脑中印象颇深了,突然变成了两张红色,我还有点不习惯,于是我拿起来仔细看了起来,内容形式没变,只是颜色变了。

小时候住的是土房子,冬天烘腊肉就在灶屋里,1996年的冬天是我与父亲在一起的最后一个冬天,正如文章开头所说,6岁的我对那个冬天印象特别深,而那清晰的记忆,恰恰有了老春倌的存在。2009年,高四复习,正好遇到老春倌的儿子来说春,在我们那里,春倌一般都是会看面相、风水之人,母亲随口问道,你看我们家娃今天能考上吧(老家当时所说的考上就是二本以上),春倌摸了摸我的头和脸颊,说今年能考上,还能考个不错的大学,就是走的有点远,后来,我上了一本,走的确实挺远,不知道是他的话在无形中影响了我,还是真的被他说中了,直至今日,我都不得而知。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村人,从小见到了很多颇为兴盛的习俗,比如春倌说春、过年唱大戏、踩高跷等等,同时又目睹了很多习俗的逐渐远去,而春倌说春就是其中之一,年少时代,春倌们说春不分贫穷与富贵人家,挨家挨户走到,而人们得到了春帖子之后会第一时间将它贴在家里堂屋最显眼的位置,推开门就能看见,红红的春帖预示着人们一年的好兆头,而现在已经几乎没有人会将它贴起来,只有稍微上了年纪的人会时不时看看节气,年轻人已经很少有对这些东西感兴趣了,正如最后的视频中所说,年节里的独特乡音逐渐变成了很多人的回忆。

早在2020年,我就萌生了写关于春倌说春的文章,但由于没有看到家中有春帖而作罢,今年正好看到,于是下决心写了,在汇集了大量权威或非权威资料后,开始行文,历经半个月反复推敲修改,最终定稿,遗憾的是,由于时间和精力的关系,原定走访老春倌的计划也暂时作罢,但如果有时间,我会拜访这些传统老艺人,将他们的故事讲给读者们听。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文章中引用了一些媒体、报刊的数据、采访资料等,在此深表感谢,文章并无商用之意,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会及时删除。

成文过程中,我曾读到过一篇很专业的论文,文字之详实,内容之丰富,大量走访的实料让我赞叹不已,我也下载保存了,但出于版权的考虑,我没有用到该论文中的任何资料,如读者有兴趣,可以自行在网络上(中国知网、道客巴巴、豆丁等)搜索查看。论文为:《春帖的历史记忆及其在关中、陕南的活态传承》,地方文化研究,2013年第1期,王宁宇。

◎文章截图(局部)

◎文章截图(局部)

附:参考文章及资料(部分)

1、《春倌说春:贺词声声报春来》汉中日报,何淼,2021年02月05日08版

2、《过年之陕南青木川:腊月婚嫁流水席连吃四天》,华商网,2014年01月25日

3、《春倌说春的基本内容》南郑县文化馆,来自于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

4、《在乡间行走的非遗——春倌说春》王庆和,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报,2020-03-04

5、《春倌“说春”》,巴中晚报, 2018年07月3日

6、《春倌“说春” 大巴山里的说唱艺术》,四川日报,庞峰伟,2016年02月29日第7版

7、《我们的节日·口述民俗丨说春:送春贴颂吉祥 》,封面新闻,谢颖,2021年2月22日

8、《春官“说春”》,石阡新闻网,2016-03-16 日, 原文来源于腾讯图片《中国人的一天》第2264期

9、《石阡:“小春官”唱春词,“说春”不再神秘》,铜仁日报,王浩,2020-07-15

10、《【网络媒体走转改】“石阡说春”,穿梭光阴故事的前世今生》当代先锋网, 韦一茜,2018年02月20日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文章皆是来自互联网,如内容侵权可以联系我们( 微信:bisheco )删除!

相关推荐

友情链接
币圈社群欧易官网